高運動表現訓練最重要的3件事

對於個人運動表現來說,專項技術和肌力的優劣是決定性的因素,依據項目的需求,好的運動表現可能是跳得更高、執行更快、效率更好等等。且技術和肌力在很多層面會互相影響,許多高難度的技術需要肌力做支撐,肌力的好壞也決定相同技術水平在表現上的天花板。透過訓練增加身體素質的好處就在這裡。這邊不談論艱深的各種肌力特質或是訓練模型,要從更廣的視野說明透過肌力與體能訓練,生理上朝高運動表現方向適應要依循的大方向。

漸進式超負荷

訓練中,漸進式超負荷的原則是系統性地增加刺激,以對更高的壓力產生適應。經驗以及大量的研究告訴我們,依據此原則訓練能夠產出更強壯、更有爆發力的運動員。很多人總是照著教科書或是某種訓練流派制定完美的訓練課表,但是現實世界中有太多因素讓人無法像機器一般照著排程工作。可能業餘運動員工作、家庭有突發事件必須付出額外的時間處理,即使是最自律的頂尖運動員也難免會遇到天氣、生病、打疫苗的副作用等等因素造成狀態不佳,或是單純某個課表就是太過負擔。遇到這種情況,如果執著於完成原先的課表,恐怕只會造成更多的壓力而影響長期的適應。記住,訓練不只是漂亮的課表、組數、次數而已,這些訓練變數底下有更基礎支配他們效力的原則。只要長期訓練刺激是有計畫地逐漸增加,依然能夠增強身體素質。只要善用漸進式超負荷的原則,就能對訓練內容保持彈性,適時地做調整,而不必一味堅持不適合的課表。

疲勞管理

依據體能疲勞模型(fitness-fatigue model),每次訓練都是在對身體施加壓力,增進體能同時產生疲勞。壓力的來源除了訓練的刺激以外,還包括日常生活中生理、心理上的事件,像是工作、飲酒、睡眠等等。所有壓力都會造成疲勞,但卻不是每種壓力都能產生想要的體能進步。體能和疲勞一正一負加總的結果就是身體的準備程度,因此如何管理疲勞就成為最佳化運動表現重要的一環。

大多數的情況以時數來看,訓練只佔整天不到 10% 的時間,因此維持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掌控好訓練外的壓力來源有助於對訓練產生更好的適應。適當的排解心理上的壓力也非常重要,像是冥想、腹式呼吸等手段都有助於舒緩緊繃的心理狀態,可以適合自己的方法操作。同時,很多方法可以管理來自訓練的疲勞,必須考量客觀環境選擇適合的方法。比較通用的辦法像是在小週期(週訓練日程)中安排大小日(heavy/light day)的訓練,在大日中挑戰較高的訓練負荷,而小日以較低負荷增加其他需要的身體特質,以從大日的疲勞中恢復,準備好面對接下來的高強度/量訓練。或是更簡單的分上/下半身,推/拉訓練日等。只要掌握好原則,對於訓練壓力的操弄就不必拘泥於固定形式。 

恢復

從體能和疲勞對訓練的反應我們可以知道,在訓練結束當下,身體的狀態會下降。必須經由恢復的過程,當疲勞逐漸消散後,體能增加的好處才會顯現。若是一味地刻苦訓練,而輕忽恢復,或是恢復和訓練壓力的關係,很大機率無法享受到訓練對增進表現的好處,如此一來訓練和目標就背道而馳。不同的恢復手段效果不同,首先最重要的是睡眠、營養補充、補水,基本上掌握好這三個元素恢復都會有令人滿意的結果。次要是主動的恢復,像是低強度的運動能夠幫忙加速清除身體局部的代謝廢物。最後才是被動的恢復,如按摩、伸展、水療等等。許多人講到恢復的手段總是過度強調被動的效果,如果睡眠、飲食習慣不好,卻總是用按摩企圖恢復訓練的疲勞,似乎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總結

從前面的介紹大概能夠發現,漸進式超負荷、疲勞管理、恢復這三個面向環環相扣。假如越是辛苦地訓練,則要花更多心思在生活上的細節,才能從疲勞中恢復。而假如生活型態無可避免地會累積過多的疲勞,則必須經常調整訓練的壓力,同時兼顧漸進式超負荷的原則,而非永遠在舒適圈中工作。別誤會,我仍然認為不論訓練目標為何,都應該盡力規律地訓練,在固定時段之中安排訓練並且設為高優先度。只是仍然不可以忘記訓練的目的是為了增進身體的能力,而不是單調地跑課表。當有現實上的阻礙出現時,了解影響訓練效果的因素,才不會被特定招式綁架,及時作出合理的調整。

Facebook Comments

About 肌力與體能教練 C.H.

CSCS & weightlifter

View all posts by 肌力與體能教練 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