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舉重衍生動作執行速度依循訓練

前面在功率(Power)的訓練原則有提到力量-速度曲線的概念。簡單來說,力量和速度呈現相反的關係,速度越慢能夠表現的肌力就越大,而速度越快能夠表現的最大力量就會下降。力量-速度曲線則是理論上用來描述兩者相反關係的曲線。力量-速度曲線可以帶給肌力訓練怎樣的啟示呢?許多運動表現都和好的功率有關聯,而好的功率輸出必須在低速和專項運動所需的高速下都有高力量產出。透過訓練讓相同速度下的最大力量上升,或是讓相同的力量能夠在更高的速度產生,就能訓練出更高功率的(powerful)運動員。

因應這樣的訓練哲學,許多速度依循訓練(velocity-based training)相關的研究以及商品級的速度監控裝置被提出。然而這類的商品即便是一般消費者能夠負擔的價格,仍然屬於高價產品且不易入手。假使身邊沒有此類的速度監控裝置是否能夠透過訓練發展力量-速度關係呢?我認為是可以的。首先,力量-速度曲線是一條理論上的曲線,只要訓練的參數能夠覆蓋曲線上的不同範圍,那力量-速度關係就有可能會向上適應。其次,即便速度監控的商品有很好的準確性以及可靠性,人在相同狀態下執行一樣的動作速度也會有一定程度的變異,因此我認為精準的監控動作速度在設定訓練參數上不是一定必要的,目前也沒有強力的證據支持推翻過去典範以速度作為精確的訓練計畫參數 (Valenzuela et al., 2020)。因此,假設速度監控裝置可以取得,那麼用此類裝置確認訓練計畫以及執行有覆蓋力量-速度曲線上的不同區間是一個很理想執行速度依循訓練的方式。假如沒有的話,那就需要更多對於運動力學的理解以及精緻的訓練規劃以完整發展力量-速度曲線。

在舉重訓練中,除了完整的抓舉、挺舉以外,還有非常多的衍生動作。這些衍生動作可以作為輔助項目發展舉重運動員的專項表現。在肌力與體能的領域裡,舉重衍生動作也有非常多的應用價值。不同的動作可能有相異的力學特徵,因此選擇適當的動作能夠訓練到不同運動情境下所需的肌力特質。Suchomel et al. (2017) 說明了如何利用舉重拉的變形影響力量-速度曲線。運用舉重動作作為速度依循訓練的方法還有另一個優點就是它天生彈道的特質。意思是在整個用力的過程中,速度都是越來越快,這點和大部分的運動技術相似,例如衝刺起跑階段,每一步觸地都是持續施力讓速度越來越快,作為對照,例如蹲舉也能夠執行速度依循訓練,但是不論是不是在高速區間,當向心動作接近完全站直的階段,就必須減速已在向心階段結束時完全靜止。

這邊提供一些原則,說明在沒有參考資料的情況下如何利用舉重衍生動作針對力量速度曲線的不同區間進行訓練。舉重動作中,功率最大的階段在於二拉伸展發力的過程。而速度最快的時刻則是二拉結束的一瞬間,槓鈴完成加速而獲得最大速度。這個槓鈴的終端速度將決定槓鈴在重力的影響下最終能到多高的位置。因此,依據不同的動作槓鈴在發力之後到達的高度不同,就能決定這個動作的速度是屬於較快還是較慢的區間,進而制定完整的訓練計畫覆蓋所需的力量-速度曲線。舉例來說,抓舉高拉最後槓鈴帶到的高度大約是上腹到胸口,因此跟抓舉拉大約帶到下腹至髖關節比起來,就屬於力量-速度曲線上面偏向速度更快的區間,也因為這樣能夠用的重量就會比較輕一點。但是只要確保每次動作在不影響動作品質的情況下都是全力執行,那這個訓練在各自的區間就是有效的。

利用舉重動作執行速度依循訓練時,關注的重點主要在於二拉做功以及二拉結束時的速度,技術較高且容易造成過度使用傷害的接槓動作不會是訓練的重點。因此可以選擇不需接槓的舉重衍生動作,達到相同的力量-速度曲線訓練效果。然而要注意的是,影響運動表現的因素並非只有力量與速度兩個維度,因此力量-速度曲線只是訓練中的一個面向,全面的訓練計畫必須包含其他影響運動表現的特質。且速度依循訓練中的速度主要和功率相關,並非很多時後一般理解影響速度的因素,所以經常被錯誤解讀。例如直線衝刺中的最高速度維持所需的肌力特質是在短時間內有大力量輸出,而非高速度低力量的特質,此時肌肉收縮的速度反而是很慢的,接近等長收縮,主要由肌腱儲存的彈性位能提供此時的功率輸出 (Fukunaga et al., 2002)。可能其他的訓練方法對於這種特質就會比速度依循訓練有更好的效果。

這篇從理論說明如何利用舉重衍生動作發展力量-速度曲線,主要重點放在原理以及訓練的原則。之後將會以抓舉的衍生動作為例,示範及說明實務上該如何應用。

參考資料

Fukunaga, T., Kawakami, Y., Kubo, K., & Kanehisa, H. (2002). Muscle and tendon
interaction during human movements.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
30
(3), 106–110.
Suchomel, T. J., Comfort, P., & Lake, J. P. (2017). Enhancing the Force-Velocity
Profile of Athletes Using Weightlifting Derivatives.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Journal, 39
(1), 10–20.
Valenzuela, P. L., Sánchez-Martínez, G., Torrontegi, E., Vázquez-Carrión, J., Montalvo,
Z., & Haff, G. G. (2020). Should We Base Training Prescription on the
Force–Velocity Profile? Exploratory Study of Its Between-Day Reliability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etho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 1–7.

Facebook Comments

About 肌力與體能教練 C.H.

CSCS & weightlifter

View all posts by 肌力與體能教練 C.H. →